自2018年開始,全球掀起經濟爭奪戰。美國率先響起號角,世界各國也陷入此一戰疫中。爭進出口貿易額、爭智財權、爭科技霸權,現在多國將目標鎖定在未來具經濟發展潛力的區域。如今,大湄公河流域成了強國下一個爭搶合作的目標。
湄公河 漁產豐沛之地,且位居區域運輸要道
湄公河是東南亞最長河流,從中國雲南高原延伸至暹羅灣,流經中國、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和越南。全長4909公里,全球排名第10大。流域面積達795,000平方公里,區域內人口多達3億2,880萬,8000萬人生活依賴該河。流域內蘊藏2萬多種魚類和植物,每年漁獲量440萬公噸,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內陸漁業,從事漁業相關工作的人數即超過4000萬。豐富水、動植物和礦產資源,都成為未來經濟開發的實力。
湄公河貫穿中南半島,連接海洋與大陸,是中國、東南亞和南亞的內陸要道,更是太平洋與印度洋的交會處。不只境內仰賴湄公河河運運輸,亦是戰略上致關重要的位置。儘管湄公河流經國家的開發程度不同,部份甚至差距甚大,但位置、人口紅利和大量的天然資源,吸引各國在此插旗,創造在該區域的影響力。
中國最活躍 投入基礎建設眾多
1992年亞洲開發銀行發起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GMS / 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推動該區域經濟整合及跨國發展。亞洲開發銀提供該流域國家貸款達7.7億美元、融資2.3億美元。中國積極參與該組織外,亦主導每三年一次的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高峰會(GMS Summit)。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更投入眾多資源協助沿岸國家,完成交道網路、通訊、水電…等大型基礎建設。例如投入數十億美元打造泛亞鐵路,建立中國與中南半島國家的鐵路運輸網。除此之外,中國也已和寮國、緬甸、泰國簽署湄公河商船通航協定,商船可在該國家於14個湄公河沿岸港口航行與停泊,幫助該區人流、物流和觀光的發展。
日本進入最早
1970年代即開始於東南亞,是該區最主要投資者,也積極加入亞洲開發銀行主導之「大湄公河經濟合作架構」。著眼于湄公河流區之經濟潛力,2008年起,日本成立湄公河-日本經濟合作框架,強化日本與該區之經貿文化交流。2009年日本與柬埔寨、泰國、越南、寮國、緬甸舉辦「湄公河-日本高峰會」,同樣3年一次,累積援助金額達1億8500萬日圓用以推動基礎建設。除此之外,日本大力支持1995年由柬埔寨、泰國、越南、寮國組成的湄公河管理委員會(MekongRiver Commission),協調該河流域的管理開發。在2011年,日本發起綠色湄公河論壇(Green Mekong Forum),探討該區永續發展議題。
美國試圖削弱中國在區影響力
湄公河成為中美兩國爭議的另一場域。紐約時報發表的報告指出中國於瀾滄江、湄公河上游興建的多座大壩攔截水源,改變湄公河水流,下游水位降底,當地生態系統被破壞。由美國官方資助的媒體亦出示報告指出上游的大壩是造成下游地區近年乾旱的主因。試圖以此削減中國在湄公河沿岸國家間的話語權。
湄公河流域豐沛的資源已成為中、美、日等強國眼中的下一目標,此背後代表的是該區的經濟潛力和未來前景。然而該流域國家發展程度差異巨大,強國們紛相投入資源競爭,加速該區國家發展,帶動國家經濟,改善人民生活。發展順利的話,相信未來十年內,湄公河流域可望成為經濟活躍也充滿活力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