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新路線
放眼全球疫情持續肆虐,即便中國國內疫情控制得宜,消費狀況也逐漸回暖,但整體國際貿易仍持續承受疫情帶來的衝擊。官方發佈支持出口轉內銷的最新政策,希望借鏡2008年金融海嘯後,中國的汽車下鄉與家電下鄉系列政策重新複製,將過去外銷歐美的產能轉向國內市場,以應對疫情帶來的外貿困境。然而時空環境背景不同,政策構想是否能有效推動,仍待時間及實體經濟的發展來回應。
出口轉內銷
面對這樣的困境,中國官方提出的出口轉內銷應對方。回顧過去2008年金融海嘯,中國外貿面臨類似困境,大量訂單短時間消失,國內大量製造業產能遭到閒置。當時國內經濟面臨雙位數的極高成長階段,且國內實際上並沒有受到太大的金融衝擊,加上民間消費及投資水位極低,成長想像空間大,因此政策推行算很成功。然而不管過去或現在,整個轉換過程充滿未知和衝突,首先企業面臨國內外不同的市場規則,例如外貿企業長期按訂單生產,缺乏國內市場營銷經驗和專門的團隊,品牌國內認知度不高,市場結算模式也有差異問題,內銷通常採取賒銷模式,先拿貨而後付款,外貿企業的情況則不見得是如此。有鑑於此,國務院官方也出台多項支持政策,包括簡化產品認證、企業辦稅程序、鼓勵金融機構提供保單融資業務及加大流動性資金貸款等信貸支持。
國內企業的獨特困境
這波疫情國內製造業是最受打擊的產業其中之一,尤其是過去所謂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企業。過去中國剛開始開放改革時,製造業企業普遍採用的經營模式,亦即原材料大量進口,在中國加工後,成品全部運到海外銷售。這模式優點是能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市場,快速在國際貿易中佔據一席之地,同時避免了在國內原物料和內銷市場的競爭,而缺點就是中國企業沒有自身的品牌之外,整體原物料與銷售都是在國外,中國只能在其中獲得加工費,成為產業鏈上利潤最少的一個部分。當疫情來臨時,這些加工貿易企業,就面臨需求端和供給端雙向擠壓的窘境,原物料進口面臨困難,且國際市場需求也明顯萎縮,隨著全球供應鏈進口原物料、零組件等斷貨,真正的生產商供給需求也跟著停擺,被迫讓企業在手出口訂單被延期或取消,新增訂單也跟著下滑,更讓這些企業雪上加霜。
市場增量在哪裏?
若從市場的角度來看,當前國內消費市場面臨一定程度的供需飽和,大量的外銷產品要轉向內銷產品供應,就勢必得新增國內有效需求來去化。中國的消費市場已不像過去有極大的成長空間,各個領域都有國產品牌崛起,出口轉內銷並不容易,即使成功,也是與國內產能此消彼長,對經濟大局提振有限。不過若從經濟數據來看,就顯得相對樂觀,目前中國消費市場就居民消費支出而言,2018年佔GDP的比重為38.73%,不僅遠低於美國(67.7%),也低於日本(56.3%)和韓國(47.8%),甚至低於印度的居民消費支出水平(59.1%)。
目前要再次提升消費增長可能將碰到中國獨特的二元結構問題,亦即中國的M型化財富結構,中國目前約有3億人口的人均GDP已在2.5萬美元以上,但有超過10億人口的人均GDP在4,500美元以下,其中甚至有超過6億人口收入在1000元以下。過去高收入族群在過去10年間,成為中國上一輪消費增長的主動力,近2年則有慢慢趨緩的走勢。在此同時,中國主要的人口還處於低收入水平,他們的消費需求還沒有被釋放出來。在目前疫情的危機中,消費想再次接棒外貿,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就需要促使低收入人群向高收入的邁進,而最佳途徑之一就是城市化。城市化不僅可以帶動區域經濟,以維持經濟增長。
城市化瓶頸
中國的城鎮化數量從1949年的132個擴大到2018年的672個,人口規模從5700萬人擴大到現在的8.3億人,城鎮化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據統計,2019年全國大陸總人口為14億,比前一年末增加467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8.48億,佔總人口比重為60.60%,年增率1.02%。然而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工業化讓城市化比例率從18%躍升至60%,居住條件和基礎設施大幅改善。不過,傳統的城市化模式也在近年來遇到瓶頸,包括交通擁堵、污染、房價等問題滋生,生產率增長也顯著放慢。此外國內人口逐步老年化,給中國的產業鏈優勢和經濟增長前景帶來疑問。
2017年美国城市化率是82.06%;2017年英国城市化率是83.14%;2017年法国城市化率为80.18%;2017年德国城市化率是77.26%;2017年日本城市化率是91.54%;2017年中国城市化率是57.96%。
新城市化重點
未來如何打破目前的城市化困境顯得格外重要,關鍵可能在於如何積極擁抱新網絡技術,通過雲端建設連接緊密的超級都市圈,打造智能城市改善城市承載能力,進而促進人口的自由流動和聚集,以釋放生產力達成經濟成長目標。首先新的城市化將有先進的交通運輸建設,不論是高鐵、捷運等系統便利大眾交通工具,模糊傳統城市鄉鎮邊界,擴大城市化範圍與提昇效率。再來新一代訊息技術,包括5G、雲端、物聯網和AI等,所建立的智慧城市將提高城市的承載能力。未來可能的高速通勤列車、智能交通控制系統、共享出行和自動駕駛技術等將能有效提升交通效率,同時能兼顧到環保與節能議題,而日常生活所需的種種,也可能可以透過智能家電或新型無人機完成自動配送。隨著時代巨輪的前進,將進一步推動新型城市化概念的推動,也唯有如此,才能讓國內的消費能力看到更大幅度的提升,疫情下的政策才能有效率的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