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近1周较上周增加11%,截至7/6 15:30累计11,464,084例确诊病例,其中535,626例死亡。中国大陆北京市场群聚近1周新增10例,6/11-7/5累计335例,6/4-6/29发病,现高风险区为丰台花乡街道。
上周中国总理李克强召开稳外贸专门会议,表示目前外贸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对此必须有充分估计和凖备。近期虽然防疫物资出口增长,但整体来看,5月份外贸数据持续因各种因素干扰,出口部分由升转降,进口也再创4年最低。虽然中国为第1个复工复产的国家,但随着6月份全球疫情再次升温,加上与印度和澳洲关系恶化,北京的第2波疫情也为农产品进口造成影响,导致原本看似要复苏的经济情况再次蒙上阴影。
全球疫情再次升温,外部需求受到冲击
进入6月份欧美等全球各地疫情再次爆发,封锁措施势必延长,商业活动的复原遥遥无期,外贸订单的低水位及外部需求的疲软,延长拖慢中国经济复苏的脚步。上周世界卫生组织也表示,随着限制措施的开始松绑,欧洲与美国每周确诊病例数也随之反转增加,澳洲也出现2个月以来单日新增病例最高的纪录。在这种疫情无法彻底消除的压力下,暂停经济重启并恢复封锁政策的声音又渐渐出现,美国德州宣布暂停经济重启、加州关闭洛杉矶和其他六个县的酒吧、佛州关闭部分海滩,澳洲也在考虑重新实施社交距离限制措施,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对两个县再度实施限制令,这是自5月德国全国解除限制令以来,首次重新在德国地方实施封锁。未来可能持续扩大的新一轮限制措施,将使全球消费需求持续疲弱,对中国外贸出口将持续带来严重影响。
数据源:财经M平方
中印、中澳双边关系不佳引发贸易障碍
6月份中印发生数十人丧生的边境军事冲突,促使印度国内掀起抵制中国货物的声浪,印度主要港口钦奈的海关更是大动作进行中国的船货额外检查,导致包括美国福特汽车、苹果、思科和戴尔等也因此受到牵连。印度每年对中国的贸易额超过880亿美元,逆差超过530亿美元,中国也是印度最大逆差国。中澳之间关系也面临外交恶化情况,澳洲呼吁对新冠疫情源头进行国际调查,中国便以禁止进口部分澳洲牛肉,及课征进口大麦高关税的报复行动,这些种种外交或经济上的利空,持续拖慢彼此之间的经济外贸活动与复苏。
与美国的科技冷战,阻碍中国科技企业出口
近2个月美国持续对中国发起多次科技领域的限制措施,美国工业安全部宣布,要求厂商将任何在美国内外的半导体芯片商,如果要出口给华为时,必须得到美国政府的出口许可证,另外也传出美国政府凖备将20家中国企业认定为由中国支持并控制。这其中包括了华为、和已登上美国实体列表的海康威视外,另外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铁道建筑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熊猫电子集团等公司都是名单之一,这也几乎等同宣告对中国实施经济制裁。不仅如此,美国近来积极游说盟国禁用华为5G设备,导致该公司在欧美等众多市场节节败退。而这些企业大多在中国生产,持续的被打压将造成外贸一定程度影响,这也将加速中国转向高端制造业转型。
北京第2波疫情冲击农产品贸易
当所有人都认为疫情已经在中国已经逐渐平息之际,经济活动也缓步开始回温,然而自6月中北京发生批发市场聚集性疫情之后,本地确诊新冠肺炎病例又超过300例,这次爆发第2波疫情的始末,为一个切割进口鲑鱼的砧板上检验出新冠病毒,不仅造成鲑鱼的进口大幅衰退,中国对其他农副产的进口也瞬间收紧,不管是从南美巴西进口的肉类、大豆等等,未来政府将对这些进口农副产品进行广泛的测试,而这些农产品进口的审查力度加大,可能造成出口国的报复性反应。
过去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每年加工贸易呈现飞速成长,每年出口的增长平均是GDP增长的1.5倍,货物和服务出口的数据也在2006年达到最高峰,达到GDP占比36,随后的金融危机,让这数据在2009年暴跌到24.5%,官方被迫将经济的动力转向投资和消费,也顺利转行成功,在2018年时,出口在GDP中的占比已经稳定在19%左右,中国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已经从过去的外贸一枝独秀,转向外贸、投资和消费的三强鼎力时代,这更进一步反映在后来的中美贸易战中变成优势,因为贸易已经不再是中国经济的唯一动力。而面对当前的疫情,中国外贸承受与金融海啸相似的压力,但能否再次降低外贸依赖度过难关还很难说。因为中国经济面临全面而复杂的压力,不仅是来自外部多个贸易伙伴的直接打击和对抗,内部也因疫情使国内的消费无法快速复原,因此透过大幅刺激消费增长补偿外贸的做法是否有效仍是未知。不过全球其他国家压力更大,中国经济相对算是最快开始复原的。IMF预估中国是目前唯一2020年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数据源:财经M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