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新路线
放眼全球疫情持续肆虐,即便中国国内疫情控制得宜,消费状况也逐渐回暖,但整体国际贸易仍持续承受疫情带来的冲击。官方发布支持出口转内销的最新政策,希望借镜2008年金融海啸后,中国的汽车下乡与家电下乡系列政策重新复制,将过去外销欧美的产能转向国内市场,以应对疫情带来的外贸困境。然而时空环境背景不同,政策构想是否能有效推动,仍待时间及实体经济的发展来响应。
出口转内销
面对这样的困境,中国官方提出的出口转内销应对方。回顾过去2008年金融海啸,中国外贸面临类似困境,大量订单短时间消失,国内大量制造业产能遭到闲置。当时国内经济面临双位数的极高成长阶段,且国内实际上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金融冲击,加上民间消费及投资水位极低,成长想象空间大,因此政策推行算很成功。然而不管过去或现在,整个转换过程充满未知和冲突,首先企业面临国内外不同的市场规则,例如外贸企业长期按订单生产,缺乏国内市场营销经验和专门的团队,品牌国内认知度不高,市场结算模式也有差异问题,内销通常采取赊销模式,先拿货而后付款,外贸企业的情况则不见得是如此。有鉴于此,国务院官方也出台多项支持政策,包括简化产品认证、企业办税程序、鼓励金融机构提供保单融资业务及加大流动性资金贷款等信贷支持。
国内企业的独特困境
这波疫情国内制造业是最受打击的产业其中之一,尤其是过去所谓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企业。过去中国刚开始开放改革时,制造业企业普遍采用的经营模式,亦即原材料大量进口,在中国加工后,成品全部运到海外销售。这模式优点是能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快速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避免了在国内原物料和内销市场的竞争,而缺点就是中国企业没有自身的品牌之外,整体原物料与销售都是在国外,中国只能在其中获得加工费,成为产业链上利润最少的一个部分。当疫情来临时,这些加工贸易企业,就面临需求端和供给端双向挤压的窘境,原物料进口面临困难,且国际市场需求也明显萎缩,随着全球供应链进口原物料、零组件等断货,真正的生产商供给需求也跟着停摆,被迫让企业在手出口订单被延期或取消,新增订单也跟着下滑,更让这些企业雪上加霜。
市场增量在哪里?
若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当前国内消费市场面临一定程度的供需饱和,大量的外销产品要转向内销产品供应,就势必得新增国内有效需求来去化。中国的消费市场已不像过去有极大的成长空间,各个领域都有国产品牌崛起,出口转内销并不容易,即使成功,也是与国内产能此消彼长,对经济大局提振有限。不过若从经济数据来看,就显得相对乐观,目前中国消费市场就居民消费支出而言,2018年占GDP的比重为38.73%,不仅远低于美国(67.7%),也低于日本(56.3%)和韩国(47.8%),甚至低于印度的居民消费支出水平(59.1%)。
目前要再次提升消费增长可能将碰到中国独特的二元结构问题,亦即中国的M型化财富结构,中国目前约有3亿人口的人均GDP已在2.5万美元以上,但有超过10亿人口的人均GDP在4,500美元以下,其中甚至有超过6亿人口收入在1000元以下。过去高收入族群在过去10年间,成为中国上一轮消费增长的主动力,近2年则有慢慢趋缓的走势。在此同时,中国主要的人口还处于低收入水平,他们的消费需求还没有被释放出来。在目前疫情的危机中,消费想再次接棒外贸,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就需要促使低收入人群向高收入的迈进,而最佳途径之一就是城市化。城市化不仅可以带动区域经济,以维持经济增长。
城市化瓶颈
中国的城镇化数量从1949年的132个扩大到2018年的672个,人口规模从5700万人扩大到现在的8.3亿人,城镇化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据统计,2019年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4亿,比前一年末增加46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48亿,占总人口比重为60.60%,年增率1.02%。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让城市化比例率从18%跃升至60%,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不过,传统的城市化模式也在近年来遇到瓶颈,包括交通拥堵、污染、房价等问题滋生,生产率增长也显著放慢。此外国内人口逐步老年化,给中国的产业链优势和经济增长前景带来疑问。
2017年美国城市化率是82.06%;2017年英国城市化率是83.14%;2017年法国城市化率为80.18%;2017年德国城市化率是77.26%;2017年日本城市化率是91.54%;2017年中国城市化率是57.96%。
新城市化重点
未来如何打破目前的城市化困境显得格外重要,关键可能在于如何积极拥抱新网络技术,通过云端建设连接紧密的超级都市圈,打造智能城市改善城市承载能力,进而促进人口的自由流动和聚集,以释放生产力达成经济成长目标。首先新的城市化将有先进的交通运输建设,不论是高铁、捷运等系统便利大众交通工具,模糊传统城市乡镇边界,扩大城市化范围与提升效率。再来新一代讯息技术,包括5G、云端、物联网和AI等,所建立的智慧城市将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未来可能的高速通勤列车、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共享出行和自动驾驶技术等将能有效提升交通效率,同时能兼顾到环保与节能议题,而日常生活所需的种种,也可能可以透过智能家电或新型无人机完成自动配送。随着时代巨轮的前进,将进一步推动新型城市化概念的推动,也唯有如此,才能让国内的消费能力看到更大幅度的提升,疫情下的政策才能有效率的执行。